郑家文,52岁,大学文化,九三学社社员,保山市农科所麦类室主任,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他是保山农业科技的带头人,他用自己的智慧与勤奋,为保山的农业发展注入了科技的力量。
在农业科技部门工作20多年来,他累计获地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4项,其中省部级奖3项;选育并经市级以上审定大麦品种5个,其中省级审定2个。获省部级表彰二次,地厅级表彰五次,其中1988年获地委、行署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人才称号、2007年获保山市政府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在省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科技论文76篇,科普文章100余篇,广播稿件40余篇;其中“李建昌稻鱼麦萍立体种养效益高”一文获1996年中国地市报新闻奖消息三等奖。1998年晋升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现在是我市首批科学带头人。他的“腾龙水稻低温冷害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籼改粳,“水稻扣种稀播培育带蘖壮秧”为中海拔稻区稳产高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优质啤饲大麦品种选育和丰产栽培研究为我市小春生产长期存在的“三大难题”找到答案。他的研究成果累计应用于大面积生产461万亩,增产粮食1.88亿千克,增值3亿多元。
赵浩旻, 51岁,大学文化,中共党员,保山日报社工会主席、市记协副秘书长。
一个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新闻战士;一个始终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三个文明建设为己任的宣传工作者。
作为记者,他坚持深入第一线,走遍了全市所有乡镇,采写出一批高质量的稿件。他采写的通迅《群“星”生辉农家院——真峰村“星级”文明户挂牌记》、《山村文明一面旗——真峰村两个文明建设纪事》和评论《让更多文明之“星”闪耀》获好评,被收录在《保山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风采录》一书中。所采写的反映隆阳区扶贫攻坚的稿件《“贫三角”奏响脱贫“三部曲”》荣获1996年云南省政府新闻奖,所采写的反映农村基层干部真抓实干出新招的《瓦渡乡把干部“饭碗”焊在农田上》荣获云南省报业新闻一等奖,《消费者不再尴尬》荣获云南省记协、消协第六届维权好新闻三等奖,《温柔的陷阱》荣获云南省记协、消协第七届维权好新闻三等奖。他作为报社行政人员,他具体组织协调了“全国地市州盟报总编社长报业发展研讨会暨大型考察采访”活动和“云南省报纸文艺副刊经验交流会暨高黎贡山大型考察采访”活动;参加编写了《在保山享受阳光》、《走进保山》、《保山市优秀新闻作品选》、《中缅印通道采访手记》等书,为保山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阿文银,布朗族,55岁,高中文化,中共党员,施甸县公安局木老元派出所民警。
一个在边远高寒山区工作一辈子的普通人民警察,民族地区的守护神。
他自参加工作就一直在艰苦边远民族山区派出所工作,承担了木老元派出所所有事务。作为一名基层公安民警、共产党员,工作上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也没有伟人般的丰功伟绩,他在毫不起眼、不惹人注意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入警誓言,赢得了群众赞誉,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平凡岗位的不平凡。
工作以来,他侦破的盗窃、打架斗殴、贩毒等案件为群众津津乐道,他为邻里解决纠纷化矛盾难以计数,他把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植入了普通群众的心中。在大山深处用肩膀扛起了警察的责任、托起了一方平安。
他长年默默无闻的坚守和付出,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公安机关的充分肯定。2002年,阿文银被市公安局记个人三等功1次;2003年,被县委、县人民政府评为先进个人;2005年,被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民族大团结先进个人;2006年,被县综治委评为先进个人;因公安工作成绩突出,先后于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被县公安局各嘉奖1次。
董丞书,42岁,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云南保山槟榔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工程技术部经理。
一粒优良的种子,撒到哪里,都将长出一片绿荫,勤奋敬业、踏实工作、注重实效是董丞书同志多年来的座右铭。不管身处何处,他都会团结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和员工以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全市电力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槟榔江流域水电开发工程开工建设五年以来,董丞书圆满完成了猴桥水电站、苏家河口电站、松山河口水电站建设工程技术工作。他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勤勉务实、廉洁办事,时时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围绕上级党委和公司党委的中心工作来抓,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以实际行动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董丞书同志团结和带领公司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勤奋工作,充分发挥艰苦创业的主人翁精神,白天在工地监督、检查,晚上整理数据、处理文件、钻研图纸、学习规范,经常工作到深夜,为的就是电站早日发电,为公司多创效益。工程管理中,以抓质量、抓安全为主线,保证工程进度、控制工程投资。在他和公司全体职工的努力下,槟榔江水电开发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李春忠 , 40岁,高中文化,保山市西南电极有限公司车间主任。
他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石墨化生产技术,提高工作技能,敢于创新,为企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积极投身石墨化生产第一线工作,在领导的支持下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团结工人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安全优质高效全面地完成生产任务。
他努力做好石墨电极生产技术改进,领导车间工人抓生产提高石墨电极产量、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带领工人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工艺规程提高石墨电极优质品率。通过技术改进由原来的每月35炉提高到45炉,增长率为29%;通过技术改进,节约用电降低了生产成本,原来每月产量35炉用电92万元,改进技术后每月产量45炉用电106万元,经济效益提高了30%。
他自建厂以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守厂部的规章制度,重视创新、无私奉献,扎实苦干,受到广大职工群众的好评。
李凤啟,白族,54岁,中专文化,中共党员,河图卫生院院长、副主任医师。
李凤啟隆阳区妇幼保健院任院长期间,始终坚持参加基层下乡指导和临床保健业务工作,发挥业务专长,开展了大量的妇、外科手术。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保健院开展了原来一直都送往昆明才能做的尿瘘手术,完成膀胱阴道瘘修补30多例,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手术上百例,其中阴式子宫切除和曼氐手术共60余例,成功率达到98%以上。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讲稿、论文10余篇,先后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篇。
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隆阳区实施,由于河图卫生院业务技术水平比较薄弱,管理跟不上,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李凤啟同志服从隆阳区卫生局安排,到河图卫生院任院长,任河图卫生院院长以来,该同志善于管理、开拓进取,通过近两年的努力,河图卫生院防疫、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服务工作显著提高。
李凤啟同志投身卫生事业33年来,在业务技术方面,始终虚心向各级同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技术水平;对待患者和群众始终充满“仁爱之心”,对待困难和挫折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对待卫生事业始终保持“满腔激情”,为隆阳区卫生事业向前发展贡献了青春和力量。
龙建萍, 46岁,大专文化,中共党员,隆阳区永昌第二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二十载春秋育桃李、三尺讲台写华章。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一批批孩子在她的精心培育呵护下茁壮成长,许多已步入高等学府,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在教育实践中,她始终倡导“管理规范、培养习惯、注重基础、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上,她极力推崇快乐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开展合作学习,达到让学生“乐学善思”的目的,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情境引入一自读感悟一讨论升华一发散延伸”的阅读教学思路,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和管理特色,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她特别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对教学的反思。撰写了《浅谈教师的角色转换》、《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浅谈班主任如何调动和发挥任课教师的作用》、《教师在“走进课改”的浪潮中如何教学生做人》、《把握教材特点,提高教学水平一学习人教版小语低年级大修订教材的体会》等文章。每年撰写的教学论文分别获市(区)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她所主持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肯定。
功夫不负有心人。26年的付出,她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任和社会的肯定,2001年她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2003年被评为优秀校长;2005年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教师;多次被市、区、镇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王正国 , 51岁,中专文化,保山市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所农艺师。
他热爱本职工作,积极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树立科学技术发展观,长期坚守在工作第一线,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担任实施杂交水稻制种项目过程中,他本着严谨、求实的工作原则,经过努力扎实的工作,使我区的杂交水稻制种1993年被列为云南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1990年-1992年参加协作云南省杂交水稻制种项目组实施水稻“三系”制种。2005年至今参加协作完成云南省杂交水稻制种项目组实施水稻“两系”制种。2008年同时又参加实施云南农大提供的粳稻“三系”制种试验和观察。
他努力做好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引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通过试验,不断筛选出适宜我区推广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从1981年至今共筛选出10个系列的杂交水稻24个品种。参加选育出适宜我区推广种植的优质稻“德农211”、“滇屯502-7”、“隆峰优1号”、“隆峰优3号”等优良品种,提供大面积生产利用,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工作积极扎实,多年以来的工作实际得到了省、市同行专家,科技人员,有关领导和群众的好评。在自己参加协作的科技项目工作中,1985年-1988年两次荣获保山地区行署科技进步鼓励奖,1992年荣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被被评为云南省农业系统先进工作者,1994-1995年被评为保山地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二等奖,1996年荣获云南省人民政府“星火”计划成果三等奖,2006年获隆阳区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二等奖,2006年荣获保山市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2006年荣获保山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徐利根, 41岁,高中文化,云南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2004年,他从浙江海宁来到云南保山,创办了云南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在他的努力下,公司发展迅速,目前已在全市发展桑园14.45万亩,涉及隆阳、施甸、昌宁三个县区,4.5万户,共18万农民种桑养蚕。蚕桑丝绸业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当地农户的收入,2007年,蚕农户均收入超3000元,蚕桑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公司已拥有20组自动缫丝生产线及年产100万米丝绸织造生产线。07年生产白厂丝375吨,生产真丝精编绸32吨,实现工业产值13000万元,销售收入8100万元,企业总资产达到13400万元,职工780人,四年来已累计上缴税金1700多万元。2006年、2007年,隆阳区和施甸县分别被国家商务部列为“国家级蚕桑基地”,公司被认定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被评为保山市外来投资先进企业、隆阳区2006年度“虎榜企业”。同时,由于该同志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保山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扶贫开发先进个人”;保山市人民政府授予“保山市中小企业暨非公有制经济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作为龙头企业的领头人,徐利根深深的懂得“吃水不忘挖井人、发展同时不忘回馈社会”的道理,几年来,共出资1675.5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及社会公益事业,其中:对种桑养蚕的农户进行资金扶持1500万元,资助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5.5万元,资助建造两所“希望小学”50万元,资助特困大学生92名,资助金90万元。积极参与“千村推进万户脱贫”工程。已落实挂钩扶贫村二个,通过蚕桑产业扶贫,使之早日脱贫致富,为隆阳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尹平元, 37岁,高中文化,中共党员,隆阳区河图镇董官村尹家联合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2004年,多方筹集资金51万元,在区畜牧局的帮助指导下,建起了一个自己的生猪规模养殖场。2005年,联合尹家坝7户肥猪养殖户成立养猪协会,他被推荐为生猪养殖协会会长。在隆阳区畜牧局的帮助指导下,养殖LY能繁母猪,生产提供DLY优质商品仔猪,按照 “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饲养规程、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五统一原则,组建了最初的养殖小区。通过努力,养殖小区已发展到养殖户22户、占地90亩、拥有标准化猪舍31栋(11240㎡)、母猪产床151个、仔猪培育室170间,能饲养生猪17000头。2007年小区出栏仔猪达7300多头,实现养殖收入400多万元。小区的成功建设,实现了养殖效益,带动了周边一些村民的养殖积极性,同时也成为了养殖户参观、学习、交流的平台。2008年,小区挂牌更名为隆阳区尹家联合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他被推荐为理事长。
为实现小区的持续发展,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带动养殖户增收致富,按照《小区合作社实施细则》的要求 ,组织养殖户实行股份合作制,发动50多户参加,带动了本地群众发展致富。由于他对农村畜牧业所作的贡献,连续五年被镇、村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度区级畜牧生产先进个人。
杜福国, 39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化,腾冲县环境卫生管理站站长。
他干一行爱一行,本着创新拼搏的精神以及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在所从事的各项工作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自2003年担任腾冲县环境卫生管理站站长以来,更是勇于进取、真抓实干,为腾冲环卫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加强“内强外塑”工作,提高环卫服务质量。在单位内部,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章立制,理顺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对外加强宣传,树立良好环卫形象,强化市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从而形成了内部个个珍岗惜位、外部广泛关注的良好工作环境,使腾冲的环境卫生质量有了明显好转,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成为了全市五县区交流学习的榜样。
二是大胆创新,稳步促进垃圾产业化发展。在省内率先使用税务发票以企业形式,采取多渠道方式,收取垃圾处理费。五年来,累计为地方财政减轻环卫经费支出负担1000多万元,并确保了 “腾冲县环境卫生及垃圾处理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是作风优良,工作扎实。自担任环卫站站长以来,杜福国同志年如一日,坚持每天对各块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研究垃圾桶点布置,安排清运线路,以求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劳动强度,更好地提高环卫服务质量。正是由于工作作风优良,工作业绩突出,杜福国同志得到了最广大干部职工的拥护与爱戴,并真正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地推动了腾冲环卫事业的健康发展。
贾少平,回族,47岁,大专文化,腾冲县广播电视台台长。
参加工作二十七年来,始终将满腔的政治热情付诸所深爱的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业绩突出,是新闻宣传的业务骨干。
他安排制定完善的广播电视台工作制度,坚持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关于宣传工作的方针、政策、纪律以及广播电视的相关法规,组织各部门精心策划广播电视宣传方案,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中心,开展专题报道、系列报道、深度报道,全面提升广播电视宣传质量,使之在服务和促进全县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出了显著的作用。
他在新闻战线上默默耕耘,无怨无悔。他很少能休息双休日和节假日,在工作允许的情况下,他总是安排其他记者轮班休息,自己留在台里值班,星期天、节假日总能在单位找到他的身影。遇到突发新闻,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路途远近,他闻讯即动,以连续作战的作风,出色完成新闻采访制作任务。他常常抱病坚持工作,白天采访写稿,晚上及其他休息时间编辑制作,对重大新闻安排还连夜送往省、市台,加班加点不计其数。
贾少平同志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县委、政府的肯定,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多次获得省、市、县级的各种奖励。
缪乾帮, 42岁,大学文化,腾冲县恒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电锌厂整流车间主任、污水处理车间主任。
2004年自恒丰飞龙电锌厂建厂以来,缪乾帮同志本着创新拼搏的精神以及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积极响应公司提出的“鼓励员工对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技术革新,以确保节能、降耗、增效目标的实现”号召,利用休息时间,积极开展技术改造活动,为公司持续、稳步、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腾冲飞龙电锌厂投产初期,电解槽每月敲板两次,每次敲板后电积锌片就难以剥下,每次少剥锌片近10吨,损失电能3万度,为解决这一难题,缪乾帮同志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湿法冶金技术,掌握了生产工艺,发明了独特的敲板前镀膜方法,为厂里每年节约电费十万元。
电锌厂的生产,原料使用大量低品位氧化矿(品位为5.5%),此工艺的特点是尾渣量太大,且尾渣会带走大量的水溶锌,降低冶炼回收率,针对这一特点,他将污水处理车间的碱性水,泵回三防尾渣库,中和尾渣残酸,再次洗涤尾渣中的水溶锌,然后再将洗涤水泵回污水处理车回收沉锌,不但提高了尾渣的环保性能(降低了渣含酸),又提高了冶炼回收率(降低了尾渣含锌),最终使污水和尾渣变废为宝,一年来为公司回收锌350个金吨,创利200多万元,真正使环保事业和循环经济、节能降耗有机结合起来。
邵维在, 32岁,中共党员,大学文化,腾冲制药厂执业药师。
他敢于创新,大胆探索。他攻克了很多生产“心脉隆注射液”的工艺技术难题,使年产1万支“心脉隆注射液”的小容量生产线顺利通过了国家GMP认证,同年并获得了该产品的生产批文。2007年3月“心脉隆注射液”闪亮与广大患者见面。
在“心脉隆注射液”的试制过程中,用什么原料药生产出的产品质量最稳定?用什么办法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提取含量?针对一切难题,邵维在同志在思考、在探索,他通过走访和对养殖专业人员进行了解,探索养殖条件,包括温湿度控制、饲料配方、虫卵孵化等系列问题进行反复论证,解决了很多研发过程中的难题,对今后大力发展“心脉隆注射液”原料药“美洲大蠊”的养殖技术推广,将会给农民和地方经济带来实惠。
“心脉隆注射液”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而且受到社会和广大患者的认可。他为我市的医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琳琳,43岁,大学文化,腾冲县人民医院传染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腾冲地处中缅边界,传染病防治工作形势严峻复杂。她面对的是常年凶险型发病的疟疾、多耐药结核和高病毒载量的肝炎病人,艾滋病病人。高风险、超负荷是她工作的特征,加班是她经常做的事情,为了患者的早日康复,为了腾冲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心血。急病人所急,忧病人所忧,是她工作的态度和原则。即使是在对艾滋病患者检查穿刺时出现了职业暴露,首先关心的仍然是保证有效完成患者的检查,以便给患者提供准确有效的治疗,不耽误患者的病情。在疫情就是命令的战场上,用她精湛的医术和永不放弃的决心,从死神的手中抢回了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生命,把第二次、第三次生存的希望重新给予了患者,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建功立业。近几年来,腾冲县人民医院传染科在疟疾、结核、肝炎等各种传染病的治疗人数、治愈率等关键性指标上,均位于保山市各县市的前茅,而艾滋病的治疗工作更是成为保山市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窗口和标兵。
真心的付出总会有回报。2006年,云南省卫生厅授予她“结核防治先进个人”称号。2008年,杨琳琳同志被腾冲县妇联授予“好警嫂”称号。而腾冲县人民医院传染科在她的带领下,正继往开来,托起着腾冲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一片蓝天。
杨有正, 52岁,高中文化,中共党员,腾冲县荷花乡中心学校教师。
在31年的教育工作中,先后荣获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优秀教育工作者、市级学生安全保险工作的先进个人。2000年以来,连续六年被腾冲县荷花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9月被腾冲县委、政府评为优秀校长。
多年来一直扎根于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并能结合民族地区的语言、经济和思想观念的不同特点,在县教育局和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制定一些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他经常深入学校和村寨调查研究,做思想工作,通过不断的努力,调动了村校办学的积极性,近几年来使荷花中小不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变。多数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为教育教学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
在领导岗位上,他重视教师的管理和师德教育,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的工作责任感,带领班子和教师们探讨新的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强化考核管理制,几年来全乡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升,使荷花民族乡的教育质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建设人才。
施兴发, 32岁,大专文化,腾冲县元兴经贸有限公司董事长。
其创办的企业被命名为云南省“重合同、守信用”先进企业;该企业所使用的“太极桥”商标被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2007年12月“太极桥”果脯在北京抽样检测中,被评为“中国最具有竞争力著名品牌”荣誉证书。
先后承建了热海、和顺、云峰山、梁河土司大院、腾越表演中心等旅游景区项目的建设。因设计新颖、管理严格、质量过硬,受到建设方及国内外游客的高度赞誉。2005年--2006年在昆明百联、西安阳光集团的诚邀下,设计建造了高档次、高标准的昆明阳宗海鑫丰温泉渡假村、西安华清爱琴海国际温泉酒店SPA生态的石木园林工程。
施兴发董事长并没有满足于在建筑业上取得的成就,审时度势,秉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于2003年创建了腾冲县均兴建材有限公司--均兴砂厂。砂厂的建成,满足了腾冲的建筑用砂需求,杜绝了私挖滥采,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其采掘科学、生产工艺先进、环保达标,是省、地、县重点扶持项目。自2004年以来,年产量超过60万立方,招收农民工80多人,实现产值1320万元,创利税220万元。
2006年创办腾冲县元兴经贸有限公司,同年整体收购濒临停业的腾冲县果品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了腾冲县元兴果品实业有限公司 。公司已列入省级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拥有资产2200万元,职工260余人,年生产能力2500吨,带动农户1万多人,受益4万多人。实现产值1120万元,销售收入1000万元,实现利税380万元。
丁国开, 35岁,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施甸县计划生育服务站站长。
他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创新技术,先后引进了吉尼环、爱母环、花式环等新型宫内节育器,增大了育龄群众避孕节育知情选择面。新开展的横切口输卵管结扎术(可吸收缝线缝合切口),使切口纤细美观,并提前4—5天出站。撰写的《输液贴在外科门诊的应用体会》被中国乡村医生培训中心主办的《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1年第4期刊登。
在2005年全国宫内节育器避孕效果调查中,率领服务站技术人员分三个组,历时一个月,进村入户,完成调查1294人,并为非调查对象2498人提供了各种生殖健康服务,在调查工作中成绩突出,受到国家人口计生委表彰。
历年来他共施行各种计划生育手术1000余例,其他手术780例,在手术中细心操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确保手术安全,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得到了广大受术者的好评和信任。
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服务车作用,积极协助乡镇做好计划生育手术,总行程32052公理,覆盖了全县13个乡镇110个村,平均每年下乡做各种节育手术850例,查环查孕1400例,生殖保健服务1000多例,提供药具服务1500多人次,各种咨询服务近万人次。有效地控制了非意愿妊娠并提高了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2007年深入各乡镇开展生殖道感染普查普治活动,普查了5210人,实施干预1888人,有效地保障了妇女身心健康。
近观眼前满目春,放眼远处春更浓,他凭着对事业的执着和追求,带领县、乡服务站所技术服务人员,深入乡村上门为全县广大育龄群众服务,战斗并默默奉献在计划生育工作第一线,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肯定和好评,树立了计划生育国策的新形象。
王荣, 35岁,中共党员,中技文化,云南康丰糖业(集团)有限公司旧城分公司电力车间主任。
他在工作中努力学习科学技术,并在实践中大胆运用,将技术较快的转化为生产力,为公司节约成本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在国内资源浪费日益严重、环境污染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他为全市的节能减排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2年提出对压榨整装室加装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对 30吨锅炉鼓、引风机采用变频调速装置,此方案于2002/2003榨季投入使用后,每年节约电费211844元,六年来为分公司节约电费127. 08万元。
2004年建议旧城分公司加装1000KW汽轮发电机一台,2004/2005榨季投入使用,效果显著。在没有加装汽轮机以前,分公司每年支付外电电费92.96万元,加装后支付外电电费为49.75多万元,每年可为分公司节约电费43.21万元,仅此一项,四年来为分公司节约电费172.84万元。
2006年9月建议提出对仓库闲置的废旧电器设备,包括电机控制柜、配电柜、电容补偿柜、各种开关、电机修理及绕定子、废旧电缆的改造及再利用,通过这几年来的实施,累计节约资金约12万元。
2007年4月提出利用闲置配电屏通过自行设计安装一套自动补偿电容器控制柜,节约资金8万元左右。
07/08榨季提出对冷却水循环再利用。王荣提出利用废旧管子把压榨轴承冷却水、锅炉鼓风机、引风机及二次风机冷却水、酒精发酵罐冷却水收集后再利用,方案实施后每年节约用水12.8万立方,如果用水泵供水,每立方水耗电费0.20元,每年可节约电费25600元,同时少减排12.8万立方水后也产生了较好的环境效益。
张自明, 51岁,中共党员,高中文化,由旺镇永福村党支部书记。
从事村委会(办事处)工作17年,根据本村的实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从2000年--2007年,带领永福全村群众抓住发展机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成为全县蚕桑种植样榜村,为群众找到了经济增长的产业。群众种桑养蚕效益高,增收幅度大。经过七年扎实工作,永福村由原来老桑园22.9亩发展到2007年的1900亩,种桑户600户,占总户数的80.6%,养蚕户500户,占种桑户的83.3%。2007年人均养蚕4210张,养蚕量占全县的16.4%。实现产值由2001年的9.4万元跃到2007年的318万元,由2001年人均养蚕收入31元增长到2007年的1070元,人均增长1039元。蚕桑产业的发展为永福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稳定带来强劲动力和有效保证。2005年12月被县委、政府评为蚕桑生产示范村,2007年2月被县政府评为蚕桑生产工作先进村,2006年10月被市新农办、保山茧丝绸公司定为以产业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点村,永福村已成为全县全市蚕桑生产重点村、样榜村。蚕桑产业已成为永福村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
抓好农村党组织建设,永福村2007年被县委定为党建工作示范点。在抓产业的同时,不放松工青妇等各项社会工作,特别是狠抓了创建平安村工作,大力宣传与创安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措施。经过几年的努力,全村矛盾纠纷大幅度下降,治安秩序良好,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精神面貌得到了质的改变,2003年被省公安厅评为“先进治保会”,2007年分别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妇女之家”,2007年永福村被申报为全国基层创安村。
黄碧芬, 32岁,大学文化,云南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龙陵县分校。
她从既能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又方便农村学员就近学习的角度出发,她结合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实施,将中专班办到了农户的家门口,使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知识并获得中专文凭,大大降低了学员的学习成本,实现了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新突破,为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探索了新的路子。
她广辟途径做好形式多样的培训。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抓好“绿色证书”、“PRCDP项目农业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青培工程”培训。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千家万户,走向田间课堂,让农业科技知识扎根农村。
她率先垂范,不断展现巾帼风采。在工作中,她是一面旗帜,生活中她是一股暖流。她以女性的细心与爱心,为农民、学员带来片片温馨和欣慰,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她怀着对事业的执着,对妇女工作的一腔热血,从带头学习贯彻《妇女权益保障法》入手,帮助广大妇女树立和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使广大妇女的权益得到进一步保护。
工作成绩和个人品质得到各级的充分肯定。2005年被省农业厅授予“农民科技教育宣传先进个人”, 2006年被市农业局授予“农民科技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绿色证书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7年被中共保山市委和龙陵县“万名妇女讲礼仪”活动领导小组分别授予“十佳巾帼礼仪标兵”、 “十大巾帼礼仪标兵”称号。
匡大文, 38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云南康丰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勐糯分公司党总支书记。
他是勐糯分公司分管甘蔗发展的领导,多年来,自带干粮,踏遍蔗区;吃苦耐劳,带头苦干,全身心投入甘蔗生产的管理、发展中,积极协调和处理好与各蔗区党委、政府及蔗区群众的关系,支持甘蔗产业的发展,保证了勐糯各蔗区财政增税、企业增效、蔗农增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经济条件。
为保证镇康、永德片区8万吨甘蔗全部拉运入榨,他负责与外单位合作制造运输船,从制作到下水试行中,他吃住在现场,克服各种困难,并不畏危险,新自参与试水航行。榨季中,他日夜坚守在码头,协调各方关系,坐阵指挥甘蔗拉运,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安全的收榨,既维护了公司的信誉,又保护了群众的利益,受到镇康、永德片区政府、蔗农的一致好评。
作为党总支书记,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生产管理中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广大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使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96年被中共保山地直机关委员会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05年,荣获云南省农业厅“2004年度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成绩显著”三等奖;2006年,参与完成《龙陵县15亩甘蔗良种推广》项目,成效显著,荣获保山市农业科技一等奖。
张荣怀, 46岁,大专文化,龙陵县第三中学教师、工会主席,中学高级教师。
他1982年保山师范毕业,参加教育工作,被分配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木城乡木城中学工作,在那里作过少先队辅导工作,参加过1985年保山地区普通话骨干教师培训;并在85年的第一个教师节,作为特邀代表参加龙陵县第一个教师节表彰会;1986年获龙陵县统考教学优秀奖。1992年、1995年语文中考取得优异成绩;1998—1999学年度他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被评为保山地区级先进班集体,并在语文中考中全县优分、及格率、平均分三项全县第一名。1999—2000年学度,他所教学生赵瑞莲获得云南省初中语文知识竞赛一等奖,作为班主任和辅导教师也获得了荣誉。他的论文《打破读写瓶颈的有益尝试——“让写促读”》,在省中语会2001年会评选中荣获二等奖。2006年度中考成绩居全县第二名,被评为2006年“保山市教育教学先进工作者”。
这二十六年中,他从没有离开过教学第一线,当班主任、年级组长。回首往事,倍感欣慰。二十六年的不间断教书生涯,不间断的班主任工作,让他知道教育工作的太多酸甜苦辣。但他始终坚信教书育人的工作是光辉而神圣的。
赵兴册,阿昌族, 36岁,中共党员,初中文化,龙陵县龙山镇芒麦村阿昌情土锅酒厂厂长。
2003年,他投资70多万元建起了阿昌情土锅酒厂,成为当地第一个敢“吃螃蟹”的阿昌人。酒厂拥有固定资产150多万元,占地面积达3200多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2600多平方米,酒厂建起了防虫、防蝇的培菌车间和配制车间,配备了各种过滤杀菌机械和自动化灌装生产线,并建成了化验、检验室,酒厂年生产白酒80多吨,销售额160多万元,年创利润10多万元。
富裕起来的赵兴册没有忘记身边的父老乡亲。目前,酒厂所招聘的34名员工,都是本地的阿昌族青年,减轻了当地就业压力。酒厂每年向当地农民收购稻谷100余万斤,大大提高了粮农的种粮积极性,赵兴册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助人,他每年都要拿出1万多元资金维修公路,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当地小学校有困难,赵兴册也总是从资金上给予支持,平时寨子里的人生病没钱医治的或急用钱的,只要找到他,他都及时给予帮助,从几十元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赵兴册还先后为困难户购买农药、化肥、籽种等农用物资垫付资金4万多元。
赵兴册大力弘扬阿昌文化,出资6000多元与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了《阿昌之魂》,投资8000多元制作了《阿昌情歌》、《腊鹫崩》等光碟,让阿昌文化走出保山,走向世界。
由于在农村发展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在2005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军区评为“云南省农村退役士兵创业先进个人”,2005年4月被评为龙陵县首届“十大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2005年11月荣获“中国移动杯保山市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2007年12月再次荣获龙陵县“十大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马志和, 54岁,中共党员,中专文化,昌宁县甘蔗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
30多年来,耕耘在甘蔗科技事业上,为昌宁甘蔗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曾七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十余次获厅、市、县级科技进步奖,两次获保山地区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奖,9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来,是保山市农学(甘蔗)学科带头人。该同志积极同上级农业科研部门合作,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国内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成果和业绩受到同行专家认可。
2000年来,主持的国家糖料基地农田利建设项目,通过省级验收。参与完成的《旱地甘蔗高产高糖综合栽培技术开发研究》2002年获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承担省计委下达、省农大主持的甘蔗腋芽快繁研究,繁殖成功的新台糖16号、20号、22号、R6048等甘蔗良种在大面积得到推广、并发挥效益,项目获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其《昌宁甘蔗种植综合标准》得到国家质检局备案,省质检局发布并实施,2005年获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承担的吨糖田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全县累计推广20万亩以上,甘蔗平均单产7.5吨,甘蔗含糖份14.5%以上,项目获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保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实施云南省农业综合科技开发项目——优质糖料基地建设、甘蔗高效农务管理系统、甘蔗新良种推广效果显著,为蔗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做出贡献。甘蔗复合高效栽培技术,2007年获保山市农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禹文昌, 54岁,中共党员,中专文化,明德初级中学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
34年如一日,忠诚执教、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热心办教育是对他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自己能做的事,就自己做,建设学校,任劳任怨”,这是禹文昌老师的常言,他所到之处,始终把改善办学条件,为师生创建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放在首位。他曾为明德、漭水开办学前班、幼儿园,为建盖漭水中学、明德完小、老厂完小、明德中学、新街小学教学楼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无论是在老厂还是在明中负责校建,做到不腐败、不奢侈,节假日在学校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却从不要一分加班工资。
他任支部书记以来,把握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出谋献策,制定规划,全力配合支持行政办好明中,使教学质量保持在全县中上水平;他十分注重抓学额巩固,经常不畏辛劳,长途跋涉到明德、明华、老厂开家长会,宣传教育法规政策,1984年使老厂村步入昌宁第一批普及初等教育合格单位,1998年使明德中学所辖村实现了普九。
他关爱学生,胜似亲人,学生病了,他亲自找药或送医院治疗,对家庭贫困,发生意外灾情,丧失父母的学生或农村困难户,他都表示爱心,八年来,共捐助2500多元。
禹文昌老师带头抓党建、促团建,校党支部连续八次被评为县、乡(镇)级先进党支部,校团组织先后荣获“先进团组织”、“红旗团总支”等称号。
三十四年来,禹文昌老师到过的学校面貌全新,他教过的学生已成为“苍天大树”。一声声称赞、一张张奖状、一本本荣誉证书,是各级领导和社会对他的肯定。他曾获省级优秀辅导员,县、乡(镇)级优秀党员,办教育带头人等殊荣26次,曾当选为共青团昌宁县第九次团代会,中共漭水乡第三次、五次、第六次,漭水镇第一次、第二次,中共昌宁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
如今,他老当益壮、还兢兢业业地践行着“终身从教,我无怨无悔”的诺言。
左金发, 33岁,中共党员,初中文化,昌宁县田园镇达仁村小河边村民小组组长。
他常说,大自然是慷慨的,只要你肯动脑筋,舍得吃苦流汗,荒山也会长出“金叶子”。他以一名年轻共产党员的睿智头脑和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十多年来绿化荒山300多亩,并在30多亩无公害生态茶园产值上不断改写着增收的记录。
凭着自身的勤奋和不断的学习,左金发掌握了高效益茶园管理的娴熟技术。2007年,他种植的茶叶平均亩产达5000多元,在当地数一数二,得到群众的赞扬和钦佩。几年来,他靠种植茶叶取得了近30万元的收入,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他的茶园、苗圃成了寨子里乃至全村的科技示范园,前来参观考察、学习取经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荒山致富的一整套技术。他致富不忘群众,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小河边村民小组迅速发展无公害茶叶150多亩,达到和接近他种植水平的就有三分之二,成为本组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他还把目光投向了县外广阔的市场,组织了近400人(次)的服务队伍,为德宏州的潞江、盈江、梁河三县(市)培育优质茶苗,今年即将出圃的茶苗就达2500多万株,为本村民小组的群众带来直接经济收入可达30多万元。
十多年来,他先后租赁承包荒山300多亩,种植兰桉、西南桦、思茅松、水冬瓜等优质树种,使荒山变绿了,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同时,主动投劳投资为当地群众排忧解难。2007年他投资2万多元,修通了马鹿山20多户茶农(100多亩茶园)3公里的茶山公路;投资1万多元从4公里外架通了水管,引来了山泉,解决了茶山群众生产生活用水。
左金发,一个意气风发、无私奉献的年轻共产党员,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上带领乡亲们阔步前进。